最近又回图书馆泡书看。因为天气乍冷乍暖的缘故,发现周围五六张书桌上必有一个陷入鼻涕海洋无法自拔的年轻人,今天也不例外。
那是怎样伟大的鼻涕啊,不仅影响到了宿主正常的呼吸功能,并且成功衍化出了不可思议的声乐属性,它不同于寻常的间隙性一吮吸,而是持续性地与空气压缩发生惊天动地的啸鸣,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宿主竟然没有一丝丝心意修修这个倒过来的破马桶,我行我素地埋在一本不知名的大书中,一次一次地把贮水箱漏出来的琼浆玉露抽回贮水箱,循环往复,乐此不疲。对于这样不负责任的马桶主,自然也无法寄希望于他能随身携带几桶厕纸,于是像我这样书包里总带着一大包餐巾纸的人就有了用武之地。“同学没有餐巾纸吗?用我的好了。”语气平稳,朴实,不透露一丝感情色彩。
大学的图书馆不缺乏各种各样的奇人,泡了这么长时间的图书馆,我见过只穿棉毛裤招摇而过的怪噶(就是中间有个洞的那种),也见过来实践爱情动作的神雕侠侣,还见过来这里取景的电视电影布景现场,那个导演最喜欢干的事就是扯着嗓子对着一堆大学生群众演员大喊,“你们怎么那么笨”,末了还捎上一个大大的“操”。
看完人再看书,这是泡图书馆的不二法则。我曾经非常无聊的计算过一个大书架能装满多少书以及读完他们需要多少的时间。当发现穷尽一生也无法读完眼前仅仅这一排书的时候,我没有惊讶,因为至少它的体积已超过人体数倍,而多年前下载下来的“数字移动图书馆”也才一个U盘大小而已。用一个物质的大小来判断所储藏的信息量,这是一个蛮荒时代遗留下来的彻头彻尾的错觉。事实情况是,即便我们一口气吞下了硬盘,又或者长命百岁没日没夜的看书,也仅仅是被书海沾湿下鞋底,还是那种全掌气垫的 ZOOM底。不过这也并不是一件坏事,好像是肖斯塔科维奇回忆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他进入音乐学院以后,老院长和他们谈话。白发老人问这些年轻人:这个曲子听过吗?没听过,哦。那个曲子听过吗?也没听过,哦。如此问过几个,年轻人大多没有听过。年轻人正为此感到羞愧,老院长却长叹一声,说道:年轻人啊,我真是羡慕你们,还有那么多优美的曲子你们还没听过。你们还有机会体验刚听到时的幸福啊。老院长什么都听过了,没机会再去体验那种幸福了;同样的,什么书都读过了,就没有和好书耳鬓厮磨的乐趣了。
说到好书,其实也不尽然。有一段时间,为了能在朋友相聚时吹吹牛,我就找图书馆里最角落最无人问津的书拿来读。这种书的书名最好要拗口,如果再带点瘆人的恐怖气息就再好不过了。劳伦斯·布洛克的《八百万种死法》显然就是这样一本。这本有点烂有点怪的美国侦探小说讲了一个莫名其妙的破案故事,之所以有这个名字那是因为书中的纽约市有八百万市民,每一个人都有他们死的方法——没有人可以逃避,尤其是在纽约这个光怪陆离的罪恶城市——真是可惜了这么有立意的好书名,这是我读完后最大的感触。后来我也偶然发现过一本叫《死雅》的辞典,收录了11000个关于怎么死的词条,共一百多万字。一开始挺震惊,这不就是布洛克那本书的副本吗,按现在六十亿人来算,就有六十亿种死法,多多少少有点不同,真的有人无聊到连怎么死都要孜孜不倦编纂成书供后人参考吗?不过这一切在我查询了躲猫猫死、俯卧撑死、洗澡死、鞋带自缢死、喝水死而不得之后,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再无聊的书或许也有不无聊的一面。现在的我,真心期待此书的修订版快点发行。
那是怎样伟大的鼻涕啊,不仅影响到了宿主正常的呼吸功能,并且成功衍化出了不可思议的声乐属性,它不同于寻常的间隙性一吮吸,而是持续性地与空气压缩发生惊天动地的啸鸣,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宿主竟然没有一丝丝心意修修这个倒过来的破马桶,我行我素地埋在一本不知名的大书中,一次一次地把贮水箱漏出来的琼浆玉露抽回贮水箱,循环往复,乐此不疲。对于这样不负责任的马桶主,自然也无法寄希望于他能随身携带几桶厕纸,于是像我这样书包里总带着一大包餐巾纸的人就有了用武之地。“同学没有餐巾纸吗?用我的好了。”语气平稳,朴实,不透露一丝感情色彩。
大学的图书馆不缺乏各种各样的奇人,泡了这么长时间的图书馆,我见过只穿棉毛裤招摇而过的怪噶(就是中间有个洞的那种),也见过来实践爱情动作的神雕侠侣,还见过来这里取景的电视电影布景现场,那个导演最喜欢干的事就是扯着嗓子对着一堆大学生群众演员大喊,“你们怎么那么笨”,末了还捎上一个大大的“操”。
看完人再看书,这是泡图书馆的不二法则。我曾经非常无聊的计算过一个大书架能装满多少书以及读完他们需要多少的时间。当发现穷尽一生也无法读完眼前仅仅这一排书的时候,我没有惊讶,因为至少它的体积已超过人体数倍,而多年前下载下来的“数字移动图书馆”也才一个U盘大小而已。用一个物质的大小来判断所储藏的信息量,这是一个蛮荒时代遗留下来的彻头彻尾的错觉。事实情况是,即便我们一口气吞下了硬盘,又或者长命百岁没日没夜的看书,也仅仅是被书海沾湿下鞋底,还是那种全掌气垫的 ZOOM底。不过这也并不是一件坏事,好像是肖斯塔科维奇回忆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他进入音乐学院以后,老院长和他们谈话。白发老人问这些年轻人:这个曲子听过吗?没听过,哦。那个曲子听过吗?也没听过,哦。如此问过几个,年轻人大多没有听过。年轻人正为此感到羞愧,老院长却长叹一声,说道:年轻人啊,我真是羡慕你们,还有那么多优美的曲子你们还没听过。你们还有机会体验刚听到时的幸福啊。老院长什么都听过了,没机会再去体验那种幸福了;同样的,什么书都读过了,就没有和好书耳鬓厮磨的乐趣了。
说到好书,其实也不尽然。有一段时间,为了能在朋友相聚时吹吹牛,我就找图书馆里最角落最无人问津的书拿来读。这种书的书名最好要拗口,如果再带点瘆人的恐怖气息就再好不过了。劳伦斯·布洛克的《八百万种死法》显然就是这样一本。这本有点烂有点怪的美国侦探小说讲了一个莫名其妙的破案故事,之所以有这个名字那是因为书中的纽约市有八百万市民,每一个人都有他们死的方法——没有人可以逃避,尤其是在纽约这个光怪陆离的罪恶城市——真是可惜了这么有立意的好书名,这是我读完后最大的感触。后来我也偶然发现过一本叫《死雅》的辞典,收录了11000个关于怎么死的词条,共一百多万字。一开始挺震惊,这不就是布洛克那本书的副本吗,按现在六十亿人来算,就有六十亿种死法,多多少少有点不同,真的有人无聊到连怎么死都要孜孜不倦编纂成书供后人参考吗?不过这一切在我查询了躲猫猫死、俯卧撑死、洗澡死、鞋带自缢死、喝水死而不得之后,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再无聊的书或许也有不无聊的一面。现在的我,真心期待此书的修订版快点发行。
自古著书着众,存世者少。归根结底,还是毁书比写书容易。隋代牛弘,曾说书有五厄。第一厄是秦皇焚书;第二厄是王莽垮台后的长安之陷;第三便是董卓郭李之乱;第四是永嘉之乱;第五是西魏攻破江陵。上古图书,经过一次次扫荡,百不存一,我们今天能见到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就这一小部分,还有三成是伪书,三成是辑逸,只言片语而已。而牛弘之说的后世,恐怕对书的糟践也有过之而无不及。天灾人祸一次,寓禁于征一次,兵荒马乱一次,造反有理一次,百年收藏,或为灰烬,或为尘泥。纸做的书到底是一个存量,经不起顽童一炬,而纸做的书承载的思想却是人类世界的增量,代表着人类的思索。而思索恰恰是人类前途所系,故此思索的人便超越了当时的人,作为思索结晶的书便成了人类进步的阶梯。每毁灭一本书,就扼杀了一部分人类可能的未来,就扼杀了一个不惜被鼻涕淹死的人类。
或许此时此刻,那本不知名的大书并不像我那么介意读者鼻子上挂着的鼻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