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5日星期二

实习乱谈

苦心经营了几个星期的实习,客观来讲,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远远超出了我为此付出的精力。有人说实习只不过是端茶倒水拖地皮,我说不全对,一方面我并没有拖地皮,工作的地方铺的是地毯,另一方面是因为我极其幸运地做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顶岗。

何谓顶岗?不仅仅是独守一个柜台,独迎一方客户这么简单,也不是去体会成人世界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那么悲壮,我们的世界也同样充斥着穿小鞋,使下拌,只不过蕴含的当量和形成的烈度不同罢了。所以,重点在适应了所处的环境和角色之后就自然而然的变化了,除了带有程序性和标准性的工作任务之外,观察一个又一个带有浓重社会属性的人本身,就成为了最有趣,最富戏剧性的哑谜。从象征角度来说,顶岗可以意味着从自然属性向独立社会属性过渡的过程,而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充其量只不过是一只正襟危坐的类人猿而已。

我所在的个人金融部(从大门上贴的标志来说是个人贷款中心),不算楼上的制服组主管成员,包括我在内通共只有5个人。5个人每个人有一个独立柜台,即是办公室也是前柜台。几个星期以来,形形色色不同行业的人络绎不绝,大多数为的都是同样一个目标:房子——要么为了房子贷款,要么为了房子还款。

中国人疯狂买房,多多少少和那个中国老太太,美国老太太买房的故事有关。可是如今说的人少了,恐怕是那些曾经说的人都已经沦为房奴,不敢辞职,不敢请假,不敢不加班,不敢不拼命努力提前还贷。

事实似乎也的确如此,部门里风险排查确定坏账的那三个,一个坐牢,一个暴毙,一个瘫痪。换句话说,其他人都乖乖做着新时代的农奴,以前的农奴是种地,租子交给地主,现在的农奴是供楼,租子交给地产商和银行。可笑的是,仍然有大批我可以分辨出的因为硬需求而义无反顾地加入这个行列的人们。很难看出当他们询问每个月需要交纳多少按揭时的心情,但是我可以明显的体会到他们提前还贷时的欣喜,以及被我告知需要交纳违约补偿金的震惊。无数次向他们解释,合同人有义务遵守合同上的约定,提前还款将使银行遭受利息上的损失,也无数次掏出他们的借款合同,对着提前还款相关条款细心解释,愤怒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无条件遵从又是必然的。

其实对待需要奋斗一生的水泥盒子,还有另一种可以解决的办法。菜头对租房一生后进养老院善后有着一段精彩的描述:最后,我们在老人院会师。坐下来聊天,你有什么可聊的?三十年敬业爱岗的劳动模范?还是得了多少次升迁,斗败了多少竞争者?但我可以聊的有很多,我去过的地方,我见过的人,我玩过的游戏,我品尝过的美食,甚至是我见过的无数河流上的落日。你有什么?你只有听的份,而且会觉得你的一生完全是浪费。没错,租房的好处就是可以把买房省下来的钱花到任何让你觉得享受生活的地方。只不过,如此另类的嚷嚷终究抵不过人心的贫瘠,以至于一定需要一套房子才能填充,需要一套房子加以鼓励。

当然申请房贷的理由还有很多,学区房算一个,投资也算一个。实习期间部门就接待了个某个上市公司的副经理。因为是VIP客户,手续什么的前后不超过三天就为他在北京的一处房产做了按揭贷款,大概是200万多一点。与之相对应的是银行本身的职员贷款,享受最低的利率,走最快捷的流程,还免违约补偿金,一有风吹草动,本银行的员工往往最早察觉,实习期间起码有3位员工来部门申请贷款。我举这些例子,并不是想说明社会对待不公等无聊的问题,我只想佐证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老百姓有了钱,没有太多的渠道投资。股市基本上还有赌场的特征,债券市场基本上不向个人投资者开放,直接投资实业或者通过非正规金融渠道放贷也不是很多人能够或者敢做的。剩下的投资渠道,基本上就是买房或者存银行了。

提前结清贷款的客户的房产证,他项权证需要从房交所拿回,这是由钱师傅负责的。他每次从房交所回来都会感叹那里满满当当全是要买房的人,房地产市场真是火爆异常。究其原因,我找来3张图,可以从某个角度试着解释。




图一:90~09年上证指数季线



2   1989年以来中国的一年期的真实存款利率(当年的平均一年期名义利率-当年的平均通货膨胀率)



图三:杭州商品住宅价格演变趋势







   心理学认为人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可以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comfort zone ,学习区(learning zone),和恐慌区(panic zone)。心理学又研究说,只有在学习区内做事,人才会进步。那么实习工作作为我们从来没有尝试过的,完全陌生的体验,毫无疑问彻头彻尾地存在于学习区。当然实习也有令人恐慌的地方,特别是个别“无情无耻无理取闹”的顾客。闹一闹能解决很多问题,政治这样,办小事也一样。由于这一艺术有极高的观赏性,表演艺术家需要以极强大的小宇宙点燃自身的激情,迸发出超强的音波,伴随以翻滚为主的激烈肢体动作,所以常常需要2个甚至多个人通过赔笑,认怂,示弱婉转加以制服。但是也有些艺术家依然执着于其不得理也不饶人的优良传统,如同圣斗士硬闯黄金十二宫般把表演一直进行到行长室。到了那里,脑袋一层一层拍下去,天大的问题都是领导一句话而已。

   长辈的态度也颇有点类似,对我们指指点点的神态,一点也不陌生。我们成长的期间,总有这样那样的长辈、专家、领导,对我们说:你们这一代叉叉叉叉……”许多时候,细节是不重要的。一个人可以概括一个群体,一个群体可以概括一代人。这就是评论者的逻辑。

而这就是粗心大意的世界经常给出的误解。他们不愿意去细细琢磨你的故事,或者坐下来观赏或聆听你一天24小时的波澜曲折。他们只需要一个标题,一个深入人心的概念,再配一张照片,就概括一个人一年、十年甚至一生所经历的风景。改变这些需要一个恰当的引爆点,去年的鸟巢一代包括灾后志愿者都很好的为80后正了名,但是如同前面长辈错误的态度一样,这些个别群体的所作所为不能代表整个一代人的状态。每个个体的成长都需要自己的突破点,这和外部的潮流即是顺应也是推动的原动力。

  记得师傅对另外一个实习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们总有一天要学坏的,但是我希望这一天来得晚一点。”细细把玩还真是挺有意思的,发散地想了想,我甚至和遥远的过去:批斗、大字报、游街示众和传小道消息等产生了关联,不过师傅不明白的是现实可以作用于网络,人肉、跟帖、转载早已是如今现实生活的家常便饭,所以永远不要低估后辈成长的速度,就如同我一直反对把90后标签为脑残和非主流一样,其实 80末与90初一代一样都正在越过栅栏,跳过围墙,飞跃象牙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