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5日星期四

金融与家庭教育


断断续续看到过几篇登在《创富志》上的陈志武教授与女儿谈商业模式,上个星期偶然看到了最后一篇,其中有句话特别有意思“假如我和妈妈没有自己的养老和医疗保障,而是将来完全靠你们的话,我们今天会让你们随便选择专业与职业、选择男朋友吗?不会的!”。刚好结合最近看完的陈志武教授的《金融的逻辑》,再加上最近听说的一些亲戚朋友的家庭纠纷,引发了我对金融与家庭教育的思考。首先,提出个问题,作为思考的主线。到底怎样才能使中国家庭改变教育观念,尊重子女的选择,还家庭爱与包容的本来面目。

   先来说说最近读的《逻辑》一书,说实话这书争议还是挺大的,豆瓣上五星的评分虽多,但评论的话语权却被反对者牢牢占据着,这估计是跟其以《货币战争》为靶子的营销方式(太过高调)以及部分观点的重大漏洞(太个人化)有关。但是撇开这些,单是作者试着把财富创造的制度基础,金融发展的价值以及背后的政治,文化因素用浅显易懂的语句比较有条理地表达出来这点,不知比宋鸿兵那个东一个阴谋西一个阴谋的偏执狂好多少倍。

书中直面金融与教育的篇幅并不多,也并不明显,大多包含在作者关于文化层面的金融学逻辑这一部分中(还有序言)。这个部分虽然篇幅较少,顺序也放在最后,但是引起的争议恐怕是最多的。很明显,轻易挑战人民群众的道德底线和基本价值,除非拥有相当的水性,否则人多势众,眼见持有相同观点的人云集相应,会连思索的功夫都全部省略,把你投入到唾沫的海洋。

内容摘抄:农业社会里,人际金融交易也以人格化的隐性方式实现,其交易范围缩小到家庭、家族这些血缘体系内。家庭、家族之内不分你我,养子就是为了防老,子女即人格化了的保险品、信贷品和养老投资品;亲戚间礼尚往来就是我说的跨时间价值交换的代名词。得到一份礼就让你欠一份人情,下次回送礼时你才还了那份人情,所以,那种金融交易安排下,交易头寸是以人情记下,而不是以显性金融合约的形式记录的。
当子女是实现跨时间价值转移的最主要方式时,农民规避风险、养老的境况就不是由保险产品的好坏、股票的多少、基金的投资组合诀定,而是由儿子的数量和质量决定,所谓多子多福四世同堂之所以是一种理想境界,也因为这样以来,能进行人际隐性金融交易的范围就可以尽可能的大。所以,越传统的农业社会,会在医疗技术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让人口膨胀。
儒家的孝道是一种基于血缘的跨时间、跨空间人际利益交换安排,而三纲五常所规范的名分等级秩序则是支持这种交易体系的文化制度保障。三纲五常的安排之下,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其名分、等级,越位就是犯上,甚至朝廷法律也明文规定不孝子该杀。这种刚性秩序当然能增加孝道下的人际隐性金融交易的安全,父母不用担心在子女身上的投资会没有回报,兄不用担心弟的回报。因此,传统中国社会中,人们普遍对儒家建立的这种刚性交易体系放心,家庭、家族内的金融交易风险小,这也是为什么这一体系能运作两千多年。
相比之下,由非人格化的金融市场代替儒家孝道体系之后,压在家庭、家族之上的经济交易功能会逐步从家庭、家族剥离,信贷、保险、投资功能都可由金融市场取代,这就是为什么我说,金融市场正在把中国家庭从利益交换中解放出来,让家庭的功能重点定义在情感交流、精神世界上,家应该是情感的天地,是精神上的安身立命,而不是利益交换场。金融市场就是这样让中国文化走出儒家的刚性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运动主张的打倒孔家店、解放个人,还必须有家庭之外金融市场的发达,否则,孔家店还无法被打倒。



以上这些内容的残忍,可以用“惨绝人寰”来形容,初读时除了点头抿嘴,也忙不迭对着同桌大喝一声“胡说”,搞得同桌莫名其妙。不过这些观点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回答我在文首提出的问题,不过疑点仍然有很多。
第一,               对儒家的看法不敢苟同,孔子说过:如果说孝仅仅是供养父母吃饭,那牛马畜生也会。孔子说的是要用诚敬之心去奉养。看来陈教授并没有领会天朝自古以来和谐思想的真谛。
第二,               在目前没有三纲五常的刚性制度下,有相当比例的父母根本不在乎回报,哪怕自己未来苦点穷点,也一定要把下一代的前途问题解决好。而前途问题最简单的路径就是读书,兴趣以及尊重等免谈。
第三,               金融公司虽然不你姓什么、是谁的儿子、读过多少书、有什么意识形态、保留什么政治信念、信过什么宗教,但是他管的是你是否具有交易信用、是否有支付能力,所以不管金融市场有多发达,对于社会底层的人们还是一样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全世界都是一样的。
第四,               就算依靠金融产品,可以完全保证未来的生活水平,我仍然不相信所有家庭都能抛弃希望儿女出人头地的渴求。

看来想要实现大前研一所说的“想看什么就去看,想做什么就去做,想去哪里就去;凡事心有所想,必定身体力行”的美好愿望离实现还是有相当一段距离的。对于发达的金融市场的推崇没有必要过分夸大,金融市场不是万能的,能解决一切问题。它不够周全,它也不够中国人本能地推崇的那种人性,更抵不过人心的渴望,以至于需要富者更富,强者更强来满足。但是发达的金融市场又是必须的,如果想要在中国的社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家庭,父母不是把孩子作为未来的保障,而是给孩子自主权和个人尊严,那么一个品种多样,涵盖广泛的金融市场就是基础。但是想要根本地解决还必须辅以社会价值观,教育观的重建。说白了,就是解决会生孩子未必会教育孩子的问题。

大概小学时,床头就放着一本《美国人怎样教育孩子》。不要奇怪,我的床头还放着一本《日本人怎样教育孩子》,这些书是父母看完被我收掠来的,也是我初次比较全面地接触到外国的教育观念。那时的我就时常惊叹米国人如此开放,有如此与众不同的教育方式,以至于在和父母闹别扭时,可以得意洋洋的搬出山姆大叔,痛斥他们的观念是不对的。得益于小时候家庭生活的民主氛围,父母不会轻易用威严来压制。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觉得,想要用只言片语改变父母的一些观念几乎是不可能的。菜头说,他们70年代生人应该彼此宽容一点,站好最后一班岗。不单是把后人从传统的孝道中解脱出来,更重要的是能让自己体面尊严地走进老人院,获得医疗和养老保险的支援,不用指望着孩子牺牲自己的未来,再尽什么孝道。或许我们也该想想作为父母,会用怎样一种心态来对待,会给孩子怎样的以价值观支撑的教育观。平时概括了几条,虽然少,但是因为每一条都涵盖了大部分现实生活中家庭冲突的本质,虽然明显加入了自己的感情成分,但是仍然可以作为看待周围家庭事件的参考以及作为对自己将来的警示,不无裨益。

第一,   注重引导。一味地压制,一味地管教,换来的是扭曲的心灵。
第二,   尊重人性!尊重尝试!尊重选择!尊重人格!
第三,   思想教育大于知识教育。
第四,   正确的财富观与人生观胜于世俗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