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5日星期二

信息过载与独立思考



越来越觉得自己信息过载,在一边发现优秀RSS源一边又不断退订的严格控制下,订阅源仍然保持在100个左右,加上好友Share的条目,一般来说,每天晚上回到寝室greader上小道消息、新闻、博客文章、评论文章等总数定会超过1000+,加上最近新启用的笔记软件Evernote的整理工作,每天花在上面的时间恐怕有2个小时之巨。

有趣好玩的条目不容错过,正儿八经的讨论也不能不看,碰到实在太长没心情看的mark之,等以后再看。可以这么说,在没有Reader之前,上网常常会发生没事可做的情况,而现在更多的情况是要看的实在太多,疲于缩减未读的条目。碰到过每天不把未读条目数减到0绝不睡觉的重度GR患者,对照自己,虽然一般保留到500条未读就是我的理想目标,但是鉴于总数目的庞大,仍然不是一件轻松的活。

最近陈方毅在博客上说他要戒RSS戒微博,我不看好。不过他文章里有句话特别值得我反思,他说他不得不多拿些时间来思考,而不是把时间用去阅读的确,每天长时间暴露在信息的洪流下会不会反过来削弱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我在阅读中到底有没有独立思考?这是我常常问自己的问题。我到底只是简简单单地赞同作者的观点,还是敏锐地发现其观点的缺憾?只是仅仅满足于作者提供的思考方向,还是另辟蹊径多种角度全面考虑?只是混迹于现象本身,还是从更本质的层面探究一二?我想回答后者,但是我不能。我这样回答并不是在否定自己,相反地,即便我回答说我能,也不代表我持有的一定就是真理,一定就是正确的。事实上,独立思考并不一定能带给你哪怕一丝相对的真实,一点相对的正确,更别说直指问题的核心了。纷纷扰扰的网络的确降低了发布信息和传播信息的门槛,但是获取有价值信息的通道没见得多了几条。真正接触到事情核心的人,真正在做事情人,不会开口说话。他们甚至没有说话的时间,以及说话的需求,剩下的只有一些匆匆的拾掇客,在自得其乐的抽丝剥茧。想到最近袁sir说中国历史教科书是秽史的事,我想既然他这么说了,他心里必然有个他认为相对靠谱的正史,可是天知道他那份正史有几分历史的原意呢?

不过,独立思考仍然很重要,仍然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尤其是通过无数次思考,把某些观点,感念升华成人生信条的过程。每当有人怀疑或者轻易忽略这些信条时,你总不自禁的想上去理论一番,尽可能得输出自己的想法谋求别人的认同。但是一般来说,即便你每个细胞都激动地打着寒噤,想要对方短时间内接受你的想法,其结果往往是对方皱一皱眉头,送上一个虚伪的赔笑。究其原因,可以从说服自己的过程中窥见一二。说服自己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瞬时的过程。有的时候,今天想的比昨天要全面,而明天相当会比今天深刻;有的时候,正反观点势均力敌,但是蹩脚的前提却常常忽略反复影响最后的结论;还有的时候,长时间沉迷于幻想各种不切实际的未来情况,欲罢不能,仅仅因为这其中可能藏着启发问题答案的钥匙。自己跟自己掐架,自己与自己辩论从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三言两语能说的清楚的。寄希望于语言,那种并不系统仅仅代表自己想法片段的语言去说服别人,分明是痴人做梦。

信息过载不算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可能信息过载这个词语发明至今也不会超过30年,并且从某种角度来说,信息泛滥一定是和网络技术的崛起正相关。2年前我开始紧随几个博客,纯粹因为他们的想法、思维符合我的口味,再来是一群博客,直到1年前需要阅读器订阅rss方便聚合,之后通过阅读器分析订阅源自动给出推荐以及越来越庞大的好友群的推荐,自然而然地发展到了死活看不完的地步。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当你用电脑上网冲浪的时候,感觉像是在驾驶一艘宇宙飞船。你坐在显示器后面,决定你的浏览器继续向什么方向前进,发掘怎样的资源。你可能一开始只光顾几个特别喜欢的地方,但是你永远不会满足,因为你总能变换不同的引擎发现更多充满惊喜的地方,甚至飞船还为你配备了瞬间移动的聚合仪表盘,让你免去抽车劳顿频繁切换之苦。如果有必要,有的时候还需使用类似虫洞技术或者是时空跳跃,一瞬间抵达宇宙的另外一端,去看看那里的自由港究竟有什么值得联盟百般封锁。我意识到这件事之前,世界已然如此多年。

我不得不说当一个人判断问题的时候,是需要依据自己所储备的相应局限的信息的,而信息的取得跟如何充分利用好飞船的性能有莫大的关系。你要正确判断身边的一个人,就需要掌握关于他的准确信息,他的经历(历史)、性格、品行、学识等,所以你必须亲自跟他学习,生活,运动甚至恋爱,而不是面对面的只听他一个人喋喋不休讲个不停,如果他说的大部分是假的,是他自己编的瞎话,你就无法正确认识他。大概半年前我在网上看到某女生这样一句话:如果跟我相亲的男人手里拿着一份《XX时报》,那么他在我心里就已经被判了死刑。我当时就猛拍大腿,暗自庆幸,依照XX时报那么大的发行量,我的机会不是一般大啊。不过,作为一个曾是XX时报的忠实读者,从初中一直订到大一的标准信奉下很大棋,顾全大局的小受,真的想要跳出那种以新闻背景做头盘,旁征博引西方媒体的报道为主菜,些许断章取义、添油加醋做调料,采访个把中国专家做甜点,最后配上永远是二选一百试不爽的提神浓汤,要么是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使中国的声音受到了重视,要么就是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引发其他国家的嫉妒,受到了歧视的思维定势并不是间容易的事。转变已有的观点的反向过程可能比前文所说把某些观点,感念升华成人生信条的正向过程难度更大,破与立必须同时完成,不然就很可能短时间成了虚无主义者。

当然我也没有蠢到对此报讲的什么都不信,而对于其他渠道的信息观点全盘接受的程度,其他渠道的观点是有益补充,是一个硬币隐蔽的另外一面,但是它们不一定理性。因为很大程度上是理性的声音传不开,它们太严谨了,你丢出一个平衡的0+1的人当耳边风,-1觉得没意思。一个人相信+1,而你要让他相信0,就必须让自己变成-1。当一亿人相信+1,你要他们相信0,你就必须是-100,000,000。而我举XX时报例子的初衷,只是想说明信息渠道的广泛性和准确客观性对一个人思考的影响。但是话说回来,如果我真的蠢到偏听偏信,那就是一个价值观预设的问题了。(待续)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