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9日星期六

信息过载与独立思考(2)



上文提到了价值观预设,这个概念算是我自己瞎编的,不过其灵感来源于价值观假设这个概念。

先说说价值观假设,第一次看到这个概念是在一本教你怎样批判性思考的书中,其大意就是当某人试图使你相信某种特定的观点时,他一定会想方设法的举出支持这种观点的理由,而这些理由的论证看上去几乎都是“有道理的”,你会不知不觉的拐进设定的小道,踏上预定的贼船。其实这些表面结构良好的理由,常常掩盖或隐藏了作者没有明确表述的价值观。

举个例子,有这样一种观点:对很多人来说,上大学既浪费时间也浪费金钱,如果年轻人能花时间掌握好一门生存技能,根本没必要去大学学习。如果上大学是为了有机会赚更多的钱,不上大学也同样有这样的机会,甚至有更大的机会,盖茨,乔布斯都未读完大学。况且毕业后你也不一定能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更别说把大学里学的东西应用到工作中去了。

你可能会部分同意这个观点,因为好像这个例子说的是事实,尤其是针对那些不是名校的大学。但是这些都不是重点,真正的重点在于这个观点包括它论证的过程所隐含的价值观假设-----物质成就比智慧思想更重要。例子反复强调的结果是大学教育对未来收入的影响,好像人们上大学没有任何其他目的。如果某人明明认为智慧比积累金钱更有价值,却糊里糊涂的赞同了这番上大学浪费时间的观点,那么就说明他没有发掘出这段话隐藏的环节,被提出这个论证的人轻易误导了。每天有那么多文章在更新,有那么多迥异但充满逻辑性的评论在发表,它们中的大多数作者都没有对他们自己所认同的思想进行清晰的陈述,你不得不通过阅读在字里行间去发掘它们。这些价值观假设就像是将全部论证整合在一起的粘合剂,但同时,也是阅读中最难以看清,最容易忽略的一部分。

而价值观预设,相较于忽略作者的价值观假设,以及信息渠道的单一对独立思考的危害更为巨大。价值观预设在我的概念里就是当一个人在讨论不同问题时都运用同等程度的价值观偏向,也就是说,这个人的价值观的偏向是恒定的,像大前提一样预设在那里的。这个过程正好和忽略价值观假设相反,前者我们着眼于有道理的论证过程进而被迷惑,而价值观预设是过分重视价值观并且弱化论证过程的结果。这个错误也相当容易犯,比如电影《美国X档案》里的主人公,自从他爸被黑人谋杀之后,看待一切问题好像都是少数族裔的过错,失业率增加,犯罪率提高,公民福利降低,美国白人社会仿佛就要被黑人,墨西哥人,亚裔污染。直到自己被一群白人兄弟揍,最后被黑人救下才幡然醒悟。对比价值观假设的难以发掘,克服价值观预设需要承认一个人在考虑讨论的具体问题时不能一直保持相同的价值观偏向。换句话说,价值观是情境性的,它们可能适用于某种情况,但当具体论题发生改变时,我们有必要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偏向,分配不同的权重。

其实网络的出现从某种角度来说大大的方便了那些有一点价值观预设的人。那些有相同爱好,经历,价值观的人可以通过网路结合在一起,大大降低了过去在生活中找不到同伴的成本。在一个拥有和自己相同思想的环境里,人人都头头是道,自娱自乐的讨论着本来就基本互相认同的观点。网络带来的或许不全是开放的交流,充分的讨论,反而是一个个进一步互相封闭的分裂孤岛。他们自弹自唱,自说自话,甚至拒绝这个小小的孤岛状共同体之外的任何社会声音。或许网络信息从来都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我们除了可以像过去那样被动得到信息外,还得到了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部分信息选择权,但是这样会不会增添了新的危险,会不会比过去的情况更差?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活跃用户仅仅10万的中文推特圈,每当在上面看到自由毫无过滤的消息时,都会有振奋之感,但是如果我想当然的认为推就是正确的舆论时,我想,我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信息判断能力也就进入了衰退期。

后记:一年间接触了很多东西,很多想法混杂在脑子里,觉得有必要好好疏理反思下才有此文。其实信息渠道也好,价值观假设,价值观预设也好,能够讨论的侧面还有很多,本来也还想讨论下一些信息证据的可信性等其它会影响独立思考的因素,不过转念一想有些问题没有必要想得太早,再说想得再多,写得再多,不如自己走一步。就像关于信息可信性的应该有的质疑态度,前几周文道的一篇博文就给出了最好的实例,点这里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3782760100i2it.html鉴赏下。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